close

唐代「新樂府運動」的白居易

每個時代有代表文學,所以我們說「唐詩宋詞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是中國古典詩的輝煌時代,自古以來,流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古典詩中的絕句、律詩是人們普遍能理解的形式,也是公職考試的必考試題之一,所以,瞭解唐詩不但能增進自己文學修養、可以運用在寫作或考試中。文學素養是日積月累的,無法驟進,平時一首、二首慢慢閱讀,並多方面吸收文學史常識,對於個人而言,是一份無形的資產。

唐代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如此漫長的時間,對於唐詩來說,我們常以分期視之,亦即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唐四期。每一期有主要代表詩人與作品,白居易屬於中唐詩人,他的重要性是帶領當時的「新樂府運動」。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作品平易近人,關懷民生。主張詩歌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社會寫實文學的重要人物。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文學史稱二人的作品為「元和體」,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稱為「劉白」。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並序、〈秦中吟〉、〈新樂府〉等,文章有〈與元九書等。〈新樂府〉中的〈賣炭翁〉描寫宮廷派宦官到市場購物,名義上為購物其實是搶奪民財;由於涉及皇帝和宦官利益,臣子們都不敢聲張,白居易此詩說出了貧苦百姓受到的迫害與內心的無奈。白居易又有〈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描寫農作物收成不好,而官吏又頻頻催租的慘況。

新樂府運動為唐代貞和、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等一批詩人,主張從生活中尋找材料、使用通俗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樂府詩原指漢代之民間歌謠,漢武帝設置「樂府官署」專責搜集各地民歌,由宮庭寫定保存;後來,文人仿作亦稱樂府,但是明顯有文士氣息,不再具有民間風格。由於樂府詩來自民間,寫作特點是「緣事而發(緣:依據)」、「因事命題,無所依傍」,非常能代表社會百姓之所思所想。初唐時,詩的內容往往不關時事,杜甫才再開啟寫時事之風,白居易等人繼承杜甫的寫實精神,倡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有一篇小序云:「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可知其目的是寫生活、時事,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在技巧上,「新樂府」使用俚俗的口語,用通俗語言寫眼前之景,白居易自許所寫的詩必須「老嫗都解」,是他的詩歌主張之最佳寫照。

新樂府運動之興起與當時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蹶不振,皇朝統治力削弱,潘鎮叛亂,商人兼併土地,民不聊生,詩壇受到影響,詩人們作品多脫離現實,粉飾太平,日益衰敗,於是白居易等人發起力圖以詩歌反映時事,針貶現實、拯救時弊。

可以說,唐代新樂府運動的特色即:內容以時事、諷諭為主,而語言以當時的白話口語寫成,風格平易近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面肥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