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關務人員考試、104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 身心障礙人員考試及104年國軍上校以上軍官轉任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考 試 別:關務人員考試、身心障礙人員考試
等 別:五等考試
類 科:船舶駕駛、各類科
科 目:國文(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考試時間: 1 小時
※注意:本試題為單一選擇題,請選出一個正確或最適當的答案,複選作答者,該題不予計分。本科目共 50 題,每題 2分,須用2B 鉛筆在試卡上依題號清楚劃記,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1 下列那一詞語使用不當?
(A)他明明家財萬貫卻刻意裝窮,未免太過「虛矯」
(B)百貨公司週年慶盛況空前,還沒開門就人潮「洶湧」
(C)這場街頭鬥毆十分慘烈,許多傷者面目「拳拳」,情況嚴重
(D)小明第一次出國當交換學生,送機時母親「殷殷」叮囑,十分不捨
【答案】(C)
拳拳:誠懇的樣子。用來形容鬥毆慘烈不適當。
2 下列文句中「」內的詞語應用錯誤的是:
(A)這首詩含蓄纏綿,「意在言外」
(B)我「嗜痂成癖」,搜集汽水的瓶蓋已近十年
(C)最近的心情悶悶不樂,走起路來「飄飄欲仙」
(D)他們專門潛入民宅拿人家的東西,被稱作「梁上君子」
【答案】(C)
(A)意在言外:語意婉曲,真正的意思在言語文辭之外,讓人自去體會。
(B)嗜痂成癖:形容人所愛好的特殊事物已成一種癖好。
(C)飄飄欲仙:輕飄上升,好像要離開塵世變成神仙。形容心情很好或得意暢快,與「悶悶不樂」矛盾。
(D)梁上君子:竊賊的雅稱。
3 下列成語解釋何者錯誤?
(A)響遏行雲:聲音響亮高妙(B)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貪得
(C)短綆汲深:能力充足能成大事(D)折衝樽俎:酒宴中運用外交取勝
【答案】(C)
綆:水桶上的繩子。短綆汲深:指水桶的繩子短,而想汲出深井裡的水,是難以辦到的。比喻能力不足,不能成事。
4 「一個古老的詩國/有一個白髮的詩人/拈一片霜的月光/凝成一首小詩/給所有的孩子們唱/一代一代地唱/會須一飲三百杯/老詩人撈月去了/小詩留在月光裡悠揚/在故鄉悠揚/在他鄉悠揚。」依據上文敘述,「老詩人」指的是:
(A)李白(B)杜甫(C)李商隱(D)白居易
【答案】(A)
「古老的詩國」指唐代。
「拈一片霜的月光」指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會須一飲三百杯」為李白〈將進酒〉著名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撈月」:傳說李白喝醉後,欲往水中撈月,溺水而亡。
5 下列成語都是出於文人的典故,其中成語與人物搭配錯誤的選項是:
(A)夢筆生花/江淹(B)洛陽紙貴/左思(C)投筆從戎/班超(D)才高八斗/曹植
【答案】(A)
(A)唐代李白年輕時夢見所用的筆頭上生出花來,後來成為著名大詩人,比喻文人才思泉湧、文筆富麗。
(B)晉代左思寫成〈三都賦〉後,時人競相傳寫,使洛陽的紙價上漲而昂貴。後比喻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C)漢代班超因家貧而常為官傭書以供養,後輟業而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後指棄文從軍,衛國建功。
(D)原是對曹植的讚譽,後用來稱讚人的才學很高。
6 書信提稱語的使用,下列所述對應關係何者正確?
(A)父母:麾下(B)弔唁:妝次(C)平輩:鈞鑒(D)師長:尊鑒
【答案】(D)
(A)父母用「膝下」,麾下用於軍界。
(B)弔唁用「禮鑒」、「苫(ㄕㄢ)次」,妝次用於婦女。
(C)平輩用「大鑒」,鈞鑒用於長輩。
7 下列有關「稱謂」的敘述,何者錯誤?
(A)「先慈」、「先妣」皆是對他人稱自己已逝母親
(B)「令祖」是敬稱他人祖父;「家祖」是對人自稱祖父
(C)「尊閫」是稱他人之妻;「尊翁」是稱他人之父
(D)「孤子」是指父健在、母已逝的人;「哀子」是指母健在、父已逝的人
【答案】(D)
孤子:父親去世,母親健在;哀子:父親健在,母親去世;孤哀子:父母均逝。
8 市政府舉辦作文比賽,欲贈送得獎者獎盃,下列何者最不適合作為獎盃之題辭?
(A)舌燦珠璣(B)含英咀華(C)文采斐然(D)倚馬長才
【答案】(A)
舌燦珠璣:適內演講比賽。
9 下列何者不適合作為新婚賀詞?
(A)五世其昌(B)美輪美奐(C)璧合珠聯(D)鸞儔鳳侶
【答案】(B)
美輪美奐:賀新屋落成。
10 許多名山勝水,往往建有涼亭,讓人在遊覽時能夠稍事歇息;而此涼亭也往往具有觀景的功能,視野頗佳,可以收攬周遭景致,令人坐在亭中,心曠神怡。下列哪一選項的對聯,最適合張貼這種具有觀景功能的涼亭中?
(A)倉公造字載史跡,頡使學子目視丁(B)敬天謝地萬物簇,字上句下成銘文
(C)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D)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答案】(D)
(A)倉頡造字,造福學子,適用於倉頡祠。
(B)台北芝山岩「敬字亭」對聯,呼籲人們對紙張和文字的尊重。
(C)西湖「岳王廟」對聯,忠骨指岳飛,佞臣指秦檜。
11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匆匆〉)根據本文,下列選項何者與之最不相近?
(A)浮生若夢,為歡幾何(B)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C)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D)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答案】(A)
(A)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飄浮不定的人生有如一場夢,快樂的日子能有多少?
(B)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換很快,也有惜陰之意。
(C)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D)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年輕力壯的歲月不會重新來過,正如一天裡不會有兩個早晨。
12 屋簷下/懸掛著一隻空了的鳥籠/風從東面來/風從西面來/風從南面來/風從北面來
有時讓它空著也有其必要/從左面打量/從右面打量/從前面打量/從後面打量/最後的結論是:我喜歡它那麼空著(〈空了的鳥籠〉)詩人想要說的是:
(A)滿則損謙受益(B)大自然自有一番風味
(C)空著的鳥籠就沒有噪音(D)讓鳥自由遠比擁有牠更吸引我
【答案】(D)
(A)「滿則損謙受益」是個人的修養。
(B)「結論是:我喜歡它那麼空著」它指鳥籠,因此不是說明大自然的風味。
(C)沒有提到「噪音」。
(D)「我喜歡它那麼空著」表示作者喜歡讓鳥籠空著,也就是鳥兒飛走了,作者喜歡讓鳥兒自由。
13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甜蜜的復仇〉)下列對於本詩的詮釋,最不適合的選項是:
(A)「影子」指詩人對於「你」的種種回憶「(B)醃起來/風乾」是為了能夠長久保存
(C)「老的時候」暗指此段情感將永銘於心(D)詩題之「甜蜜」指與老朋友重聚的歡愉
【答案】(D)
「甜蜜」指願意與朋友一起隨著時間衰老,並且感情不變。
14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已爭辯了很多/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而你難得來鄉間/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領略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我不和你討論〉)上述的新詩表達出甚麼意思?
(A)知行要合一(B)與其當文人不如當農夫
(C)與其彼此爭辯,不如投向自然(D)都市人應當到鄉野間體驗農夫的辛勞
【答案】(C)
(A)知行合一:知曉道理與實踐道理是一件事。
(B)「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領略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指到到田野去領略大自然之美,並非指「當農夫」。
(D)同(B),並非指「體驗農夫的辛勞」。
15 練功且又是一生一世的修行。即拿侯佑宗老師來說,今年七十多歲了,光打鼓就打了五六十年,至今每天晨起,頭樁事情仍是將單皮鼓擺出,打個半小時。(〈華岡的夜〉)根據本文,其意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揮汗擊鼓鍛練身體(B)持之以恆樂在其中(C)學有專精一生受用(D)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答案】(B)
(A)沒有指出擊鼓是為了「鍛練身體」。
(B)「今年七十多歲了」,每天晨起,先打鼓半小時可知強調「持之以恆」。
(C)沒有提到打鼓而「一生受用」。
(D)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良馬雖老了,伏在馬槽邊,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文中並未提到「心懷壯志」。
16 他們把清秀的山河、熱烈的愛情、淳樸的生活、真摯的人生,融化而為村歌俚謠,然後以蟬兒一般的勁兒歌唱出來,而成為他們的山水、愛情、生活、人生的一部分。它或纏綿悱惻,或抑揚頓挫,或激昂慷慨,與自然合拍,調諧於山河。(《笠山農場》)下列關於上述引文的解說何者最正確?
(A)歌聲為地靈人傑之證據(B)人們歌聲中隱含各種複雜情感
(C)歌聲如蟬鳴躁動不休,無法停止(D)雖村歌俚謠,但自然真摯,仍可傳誦久遠
【答案】(B)
引文重點是「歌聲」。
(A)沒有提到地靈人傑。
(B)歌聲融合了「清秀的山河、熱烈的愛情、淳樸的生活、真摯的人生」,故答案(B)。
(C)蟬兒是用來形容人們努力、用力唱歌的情形,正如蟬兒嘶叫一般。
(D)村歌「與自然合拍,調諧於山河」,並未提到傳誦久遠。
17 原來生活本身才是一門大學問,只有用生命去體驗,才是有血有肉的──這才真是一步跨出了蒼白冷酷的象牙塔,看見天日,看見風暴,走進這世界來。(〈又是風起的時候了〉)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正確?
(A)象牙塔內的天日、風暴豐富了生命(B)有血有肉的生命就如蒼白冷酷的象牙塔
(C)生活是一門大學問,即使是象牙塔內也有生活(D)用生命體會生活,才能走出象牙塔,走進世界
【答案】(D)
引文主旨是跨出象牙塔,「用生命去體驗生活」。
(A)必須「真是一步跨出了蒼白冷酷的象牙塔」,而非象牙塔裡「有豐富的生命」。
(B)蒼白冷酷的象牙塔裡沒有「有血有肉的生命」。
(C)「生活是一門大學問」對的,但是要跨出象牙塔,「象牙塔內沒有生活」。
18 「但得兩心相照,無燈無月何妨」。低徊地吟誦著這兩句纏綿婉轉的詞,你會體會到兩顆堅貞皎潔的心靈,結合在一起,該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人生至少要有一個知己,可以共患難的朋友,正如我們必須有一、二部精讀的書,生命才不至於虛拋。於危厄困難中,才有人替你分擔。(〈心照不宣〉)下列何者符合上文意旨?
(A)知己如同書本,能充實人生(B)結交知己是為了在危厄困難時得到幫助
(C)不管知己如何困難,我們都要不離不棄(D)能有知己相互關照,即使生活困頓,又有何妨
【答案】(D)
此文主旨是「人生至少要有一個知己」。
(A)知己如同「精讀的書」而非一般的書本。
(B)知己可以「共患難」,與此選項的在危卮困難時「得到幫助」意義不同。
(C)重點是「要結交知己」而非「幫助知己」。
閱讀下文,回答第19題至第20題:
父親寄給我厚厚手札,端整如篆的毛筆字,寫著並不流暢的字句與心事,他回顧他的一生,提出許多令人心酸的問題,最後補注:「每日在寫作時不停地徘徊,該不該繼續之困惑,所以進度很慢,至今仍躊躇寄送給你,另而我父母姨仔都屬猝死型,均沒留一言就去,我亦曾想給予我生前錄音終是不果,我已到高齡足七十六歲,現在多病體力日益衰,留言父母未講述之家史必具意義,就以無名無地位之輩完成畢生之作……」…… 他只讀日文書,看NHK,聽〈義勇軍進行曲〉,友好皆日本人。我們像是兩個國度的人,講不同語言,看不同書,想不同的事。父親受完整的日文教育,自習的中文程度其實不差,但他寧可與日本友人通日文信,說他是日本遺民亦無不可。現在他以中文寫這麼多文字交託給我,第一次,感受到父親對女兒的疼愛與信賴,而我是如何無情無能的女兒?(〈遺珮〉)
19 造成作者與父親語言隔閡的原因是:
(A)親情的疏離,父女間缺少溝通(B)統治者的更迭,語文政策的遞換
(C)學習環境與周邊友朋的不同(D)喜歡的事物不同,造成思維的差異
【答案】(B)
文中提到「父親受完整的日文教育」、「只讀日文書,看NHK,聽〈義勇軍進行曲〉,友好皆日本人」可知父親受到日本在臺灣實行「皇民化」的影響。
(A)「父親寄給我『厚厚手札』」,表示父親寫長信或很多信給作者,父女關係並不疏離。
(C)父親「寧可與日本友人通日文信」,是跨國的交情,並非與周邊朋友來往。
(D)是父親習慣使用日文,並非父女喜歡的事物不同。
補充:中日戰爭爆發後,當時的臺灣總督為了配合戰時情勢、維持統治臺灣的穩定,提出「皇民化」口號,要求臺灣人要成為忠良的日本人,此一時代因素影響下的臺灣文學被稱為「皇民文學」。皇民文學明令禁用漢文,要求臺灣作家以日文創作,並且必須寫出讚美日本人統治的作品,廢止所有中文報紙與雜誌。
20 作者何以在看到父親以中文寫作的手札時,深刻覺察到「我是如何無情無能的女兒」?
(A)早年曾經鄙夷沉浸在日本遺民情緒中無法自拔的父親
(B)無視於父親年老體衰的事實,自私地旁觀父親的孤寂
(C)悔恨年輕時期未嘗想過修讀日語與父親建立溝通橋梁
(D)父親跨越語言障礙,信賴地將生命史與家史傳遞給她
【答案】(D)
作者「覺察我是如何無情無能的女兒」是「他以中文寫這麼多文字交託給我,第一次,感受到父親對女兒的疼愛與信賴」,而父親受日本教育,生活情境完全沉浸在日文、日本文化中,故答案(D)。
(A)作者沒有鄙夷沉浸於日本情緒中的父親。
(B)作者並不自私,否則不會察覺「我是如何無情無能的女兒」。
(C)沒有描寫作者曾「修讀日語」。
21 有人問著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他是如何刻鑿出栩栩如生的「大衛」像,大師只淡淡地說,「大衛本來就在這塊大理石裡,我只是將不屬於大衛的石塊鑿掉罷了」。根據大師的回應,一件偉大藝術品的誕生,有何特別之處?
(A)只要積累足夠,妙手就可得佳品(B)未必脫胎換骨,只須去蕪而存菁
(C)本於自然天成,平淡中即現不凡(D)完全不落俗套,能化腐朽為神奇
【答案】(B)
(A)大師的回答,沒有提到佳品是「積累」而成的。
(B)去蕪存菁:指除去雜質,保留精華。「將不屬於大衛的石塊鑿掉」即去蕪存菁。
(C)雖然「大衛本來就在這塊大理石裡」但是大師「將不屬於大衛的石塊鑿掉」,所以並非「本於自然天成」。
(D)化腐朽為神奇:比喻將廢物加以妥善利用。引文主要是談「去蕪存菁」。
22 荷蘭畫家維梅爾畫作中,「不但人見的地方,光裡有層次,有櫛比,受光面上閃著晶盈的光線、碎珠似的光點;人不見的地方光也過來,在暗淡處逗留,透映。光裡有光,無光裡也有光。光弱得幾乎看不見,卻無所不訪,無處不留;似乎無心地撫略過去,卻踟躊徘徊,有意溫存。」下列選項何者最貼近引文旨意?
(A)光線層次分明(B)光線若有生命(C)光線映襯物體(D)光線照耀人物
【答案】(B)
引文主要描寫一幅畫作中的「光線」。
(A)「光裡有層次」、(C)光「在暗淡處逗留,透映」分別是畫中光線的特點之一,故不能成為引文的旨意。
(B)引文描寫光線在「人見的地方」、「人不見的地方」、「光裡有光」、「無光裡也有光」之表現,且「光弱得幾乎看不見,卻無所不訪,無處不留」,因此是表達畫中的光線好像有生命。
(D)描寫光線的表現,並未談到光線「照耀人物」。
23 「誠意是對人對事一種自我負責也同時尊重他人的態度,是古典的社會中的普世價值規範,它是以自我透明不留猜忌餘地的表白來取得信任和認同,以完成互動上的主導優勢,世風日下,當這種意識越來越薄弱時,反而掛在嘴上就越來越頻繁。」(《美學時光》)下列引伸解釋何者錯誤?
(A)誠意具有和諧社會,消弭對立的功能(B)語言表達能力好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誠意
(C)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對人展現真正的誠意(D)人與人之間唯有表現誠意,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
【答案】(B)
引文主旨是談「誠意」。
(A)「是對人對事一種自我負責也同時尊重他人的態度」,故「具有和諧社會,消弭對立的功能」。
(B)「掛在嘴上就越來越頻繁」指嘴裡經常說著「誠意」的人,並非指「語言表達能力好的人」。
(C)「自我負責也同時尊重他人」即指「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對人展現真正的誠意」。
(D)「是以自我透明不留猜忌餘地的表白來取得信任和認同」即「表現誠意,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
24 歷代文人墨客往往藉「松」比擬崇高的品格,下列詩句中的「松」,不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脩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B)松梢半吐月,蘿翳漸移曛。旅客腸應斷,吟猿更使聞
(C)寄言青松姿,豈羨朱槿榮。昭昭大化光,共此遺芳馨
(D)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將謂嶺頭閒得了,夕陽猶掛數枝雲
【答案】(B)
(A)魏晉南北朝.范雲〈詠寒松詩〉,全詩描寫松的特質。
(B)唐.蘇頲〈興州出行〉。第一句雖然有「松梢」,但全句是描寫夜景而非寫松,且重點在猿聲使人斷腸。
(C)唐.皇甫松〈古松感興〉,全詩詠嘆松的高潔。
(D)唐.成彥雄〈松〉,全詩詠嘆松的高潔。
閱讀下文,回答第25題至第27題: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篇》)
25 下列何者最接近文中「崇德」的表現?
(A)前人種樹,後人乘涼(B)能屈能伸,不卑不亢
(C)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D)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
【答案】(D)
語譯:樊遲跟隨孔子到求雨的祭壇下散步,問孔子說:「請問要如何提升品德、消除心中邪念、辨明迷惑呢?」孔子說:「你問得很好!先努力做好應該做的事,不要計較得失,不就是提升品德了嗎?只責備自己的錯誤而不指責別人的過失,不就是消除邪念了嗎?只為了一時的氣忿,與人打架、打官司,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連累父母親人,這不是太迷惑了嗎?」
引文為孔子說明「崇德、脩慝、辨惑」的意思。
(A)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B)不卑不亢:形容處事待人態度得體,不傲慢、不卑屈,恰到好處。
(C)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自:從;邇:近。登高必須從最低之處開始走遠路必須要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
(D)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就要先付出同等的努力。 指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26 何謂「脩慝」?
(A)嚴以待人,寬以律己(B)自省己過,不論人非(C)剛正不阿,揭人之非(D)賞善罰惡,以示公平
【答案】(B)
脩,同「修」。慝,邪惡,音ㄊㄜˋ。
27 孔子訓示樊遲以「辨惑」之道應該如何?
(A)克制憤怒,莫失理智(B)慎終追遠,恪盡孝道(C)視人猶己,愛民如親(D)權衡輕重,量力而為
【答案】(A)
從「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可知要克制憤怒,莫失理智。
28 《莊子.人間世》:「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文中仲尼認為修養所當依憑的終極根據是:
(A)耳(B)心(C)氣(D)物
【答案】(C)
語譯:仲尼說:「你專心一志,不要用耳朵而用心去聽,不要用心而用氣去聽。耳朵只能聽到沒有意義的聲音,用心聽也只能體會幻滅無常的表象。氣才是空虛而能容納一切萬物的。」,故答案(C)。
29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通「畢」),而已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感嘆的內容,與下列何者近似?
(A)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B)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D)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答案】(C)
語譯:墨子看到染絲的人,嘆息說:「用青色顏料染,絲就變成青色,用黃色顏料染就變成黃色的。所用的染料顏色不同,絲的顏色也就改變。」用五種顏料染就會變成五種顏色,因此,染絲不可不謹慎啊!
解析:
(A)語譯:木頭使用墨線丈量過,就可以畫出直線,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B)語譯:選擇好的行為來學習,壞的行為就作為自己改正的榜樣。
(C)語譯:蓬草生長在麻叢中,不必扶它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泥裡,就會和它一起變成黑色。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礦物。墨子用染料與顏色的改變說明染絲要謹慎,相對地,比喻人與環境、所交的朋友也很重要。答案(C),均指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
(D)語譯:一棵可以合抱的大木,是從幼苗開始長成的,一座九層的高臺,是從一堆堆的泥土累積起來的。
30 曾子曰:「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不爭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說苑.雜言》)以上這段文字的意旨,下列何者錯誤?
(A)寬以待人(B)不矜己功(C)見賢思齊(D)聞善躬踐
【答案】(B)
語譯:曾子說:「我聽過夫子的三句話,但自己還不能做到。夫子看見人的一個善行,就不再去計較這個人從前的過錯,這是夫子容易相處之處。夫子見到別人的善行,就像自己做的一樣高興,這是夫子沒有嫉妒心,不與人爭。夫子聽到好的教誨,自己必親自實踐,再去教導學生,這是夫子以身作則的用心。夫子能親自實踐、不與人爭、容易相處,這三件事我聽到了,但卻無法做到。」
不矜己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矜,自誇、驕傲。
31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敘》中說墨家「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其中「五更」之「更」,應該與下列何者同義?
(A)三「更」半夜(B)少不「更」事(C)「更」上層樓(D)改弦「更」張
【答案】(B)
選項「更」的意義分別是:
(A)古代計時單位,一更約今日的兩小時。
(B)三老五更:古代天子養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禮事之。「五更」指年長者;「不更事」指閱歷不夠,因此,此處的「更」均有經歷之意。
(C)再、復。
(D)改變。
32 「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下列關於上文的敘述何者最正確?
(A)北人優於南人之用心向學(B)顯處視月略勝牖中窺日
(C)北人與南人的治學各有缺失(D)有志者當分別取自北人或南人治學之一端
答案:(C)
語譯:北方人看書,就像在寬敞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在狹小的窗口裡看太陽一樣。
(A)、(B)引文中,並沒有判斷「南人、北人」,以及「顯處見月、牖中窺日」的優劣。
(D)沒有提到應該學習哪一種。
閱讀下文,回答第33題至第34題: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A)(B)(C)(D)
33 文中「思孝」、「思忠」、「思信」,體現了中國古代那一家的思想?
(A)名家思想(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
【答案】(D)
語譯:諸葛靚在吳國作人質,有一次在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您的字叫仲思,是『思』什麼呢?」諸葛靚回答:「在家思慮如何孝順父母,事奉君主思慮如何盡忠職守,和朋友交往思慮如何講求信義,如此而己。」
答案(D),一個人立身處世,以家庭的「孝」、國家的「忠」、朋友的「信」為考量,屬於儒家倫理思想。
34 下列何者最不切近諸葛靚的形象?
(A)反應敏捷(B)富於機心(C)富有才情(D)重孝忠信
【答案】(B)
機心即「心機」,諸葛靚沒有心機,俱實以告。
35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晉書.王羲之列傳》)下列那一選項可用來形容引文中的人物?
(A)風雅超塵(B)年高德劭(C)孜孜不懈(D)孤芳自賞
【答案】(A)
語譯:王獻之,字子敬,少年時候就享有盛名,他超越群倫,豪放不羈,雖然每天悠閒自在,但儀容舉止總不輕慢,他的神韻態度是當時最領先的。
(B)年高德劭:年紀大而有道德聲望。
(C)孜孜不懈:勤勉而不懈怠。
(D)孤芳自賞: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36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蘇洵〈辨姦論〉)作者認為靜者與賢者所知之別在於:
(A)靜者觀省能力佳,能窮通天際(B)靜者有預見之智,能透視天理
(C)賢者易因個人喜好,趨利避害(D)賢者往往昧於事理,是非不分
【答案】(C)
語譯:天下有一定會發生的事,天下的理有本來就是如此。只有冷靜的人,才能發現微小的徵兆而預知將來必會發生的事情。月亮的周圍出現光環,就要起風;柱子下的石礅潮溼,就要下雨,這是人人知道的。人事的變化,理和勢互相依存,雖然疏遠難知、變化莫測,但怎能比得上天地陰陽的自然現象呢?而賢能的人卻有不瞭解這些道理的時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愛好或憎惡擾亂了他心中的主張,利害得失的考量牽制了他的行動。
答案(C),關鍵在「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影響人對事物的選擇與決定在於「好惡亂其中」,好惡即「個人喜好」。
37 「蘇子(軾)夜坐,有鼠方齧,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槖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槖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齧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蘇軾〈黠鼠賦〉)就文中童子所說的話進行判讀,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童子拆穿老鼠裝死的伎倆(B)童子對眼前的現象大惑不解
(C)童子對老鼠死而復活深感驚懼(D)童子向蘇軾分析老鼠裝死的經過
【答案】(B)
語譯:蘇軾在夜裡坐著,聽見有老鼠咬東西,他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過了一會兒,聲音又響起,便吩咐童僕取燭火來,看見床下有一個空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就從那裡發出來。童僕說:「啊!有隻老鼠被關在裡面,逃不出去。」打開袋子,安靜得好像沒有什麼東西。取燭火仔細搜索,才發現袋中有一隻死老鼠。童僕驚訝地說:「剛才老鼠還在咬東西,怎麼突然就死了呢?剛才的聲音,難道是老鼠的鬼魂嗎?」童僕把袋子翻過來,將死老鼠倒出來,誰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手腳敏捷的人也捉不住牠。
- 童子並未「拆穿老鼠裝死的伎倆」,反而認為是老鼠的鬼魂作祟。
(C)童子並未「對老鼠死而復活深感驚懼」,他認為老鼠是死的,袋子的聲音是老鼠的鬼魂。
(D)沒有提到「分析老鼠裝死的經過」。
38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此乃曾子眼中的顏回。根據上文,顏回的人格特質,下列選項何者不符?
(A)內斂謙遜(B)和顏寬厚(C)急公好義(D)不恥下問
【答案】(C)
語譯:曾子說:「自己的才能高,而向才能較低的人請教;自己見聞廣博,而向見聞較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是沒學問一樣,知識充實卻像空虛無用;有人冒犯他,能寬容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顏淵)曾經做到以上的事。」
(A)沉穩謙虛。
(B)態度和氣,性情寬大。
(C)熱心公益,喜歡助人。
(D)不以向身分或學問比自己低微、淺薄的人請教為可恥。
沒有提及「急公好義」。
39 「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無所不宜,而獨不宜於遊人雜沓之時。蓋不幸與城市密邇,遊者皆以附羶逐臭而來,非知登覽之趣者也。」下列對於引文的闡釋,最適當的選項是:
(A)虎丘之美,名聞遐邇,故前往遊賞者,盡皆為風雅之士
(B)虎丘地近城市,開發較易,由於人工雕鑿而為自然增價
(C)虎丘之美,雖吸引眾多遊人,但適足以破壞山水之幽趣
(D)部分遊人來遊虎丘,乃為葷腥美食而來,非因風景之美
【答案】(C)
語譯:虎丘,適合有月亮、下雪、下雨、起霧、春天早晨、涼爽的秋天、落葉、夕陽時遊賞,無所不宜,卻只有不適合在遊人雜亂時欣賞。它不幸與城市太近,遊人都是因為互相爭逐而來,並非瞭解遊覽樂趣的人啊!
解析:
(A)作者認為遊人都帶有城市爭逐名利的俗氣,非風雅之士。
(B)說明虎丘之美,而非城市開發。
(D)「附羶逐臭」比喻眾人爭逐名利或追隨奸邪,並非指葷腥美食。
40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上文旨意,與下列何語最接近?
(A)成人之美(B)見賢思齊(C)知行合一(D)拋磚引玉
【答案】(A)
語譯:玉是石頭裡面最美的,丟棄就成了瓦礫,琢磨它就是美玉;因此,看見人做一件善事,或者他的志氣可取,可以因此而上進,都必須誘導幫助,使他有所成就;或嘉獎他、激勵他持續努力,或替他辯白、解除別人的毀謗,務必使他能夠自立為止。
答案(A)成人之美:
(B)見賢思齊:看到賢能的人,就效法他。
(C)知行合一:知而能行,行而能知,知與行同是一件事。
(D)拋磚引玉:將磚頭拋出去,引玉回來,比喻自己先發表不成熟的意見,為自謙之詞。
41 張潮《幽夢影》:「官聲採於輿論,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按上文判讀,下列說明「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的選項中,何者不妥當?
(A)掌握權勢者,往往掌握輿論,可以操縱公議
(B)豪強大族與貧賤之人,善於說謊,難於採信
(C)貧賤者或人窮志短,或期官府施恩,不敢有所議論
(D)豪強大族或與官府勾結,不會對官員作出公允評價
【答案】(B)
語譯:官聲來自於公眾的意見言論,富豪者、貧窮者所說的話,都不會是真的。
(B)不適合,因為富豪或貧賤之人,未必是善於說謊的人。
42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這段話的意思是:
(A)文學創作要能感悟山川自然、社會人生中所蘊藏的豐富底蘊
(B)文學創作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才能有佳言妙句
(C)閱讀文學作品必須要能沉澱情緒,在靜觀中接受豐富的內容
(D)人生處處是學問,要隨處留心,才能豐富自我的學問與修養
【答案】(A)
所謂「無字之書」指山水、花月、琴棋書畫、詩酒等,引水的意思是:能懂得宇宙大自然的一切,就能徹悟人生,創作出驚人作品。
43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關於本詩的敘述,下列何者最正確?
(A)本詩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突顯山林的寂靜(B)完全客觀描寫山中景象,絲毫不見作者主觀情感
(C)連細小的桂花飄落都能察覺,可見作者百無聊賴(D)夜間空闊的深山裡不見人影獸蹤,更顯一片死寂
【答案】(A)
語譯:人很閒靜,聽見桂花落下。月亮出來,驚嚇了山中的鳥兒,時時聽見流水中傳來春天的鳥鳴聲。
答案(A)。桂花的花朵很細小,詩中描寫連桂花飄落的聲音都聽得見,可知寫詩的場景非常安靜,以「空」形谷「靜」,以及月亮升起的無聲驚嚇了鳥兒,全詩描寫非常安靜的景況,但是作者以花落、鳥驚、鳥鳴的「動態」襯出山中的「靜態」,以無聲襯托有聲。
44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庭君始知。」(〈題興化園亭〉)此詩的主旨為:
(A)傷春悲秋(B)滿腔悲憤(C)寄託諷諭(D)懷古傷今
【答案】(C)
語譯:為了修建興化寺園亭中的一座水池,卻徵收千戶人家的稅金。不種那些有花、果實的桃樹、李樹,偏偏種了全身是刺的薔薇。當秋風來到,吹得薔薇花飄落一地,種薔薇的人才知道為什麼滿亭都是荊棘。
答案(C),諷刺官府不體恤民生,園亭中的有水池並沒有興建的必要性,因為是觀賞性質,卻要耗費百姓的稅捐。而園子裡應該種植一些有經濟效益的果樹,卻種了有刺的薔薇,花落了,整理園子還要花費人力,完全對民生不利。
45 白居易〈與元九書〉云:「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篇,至於貫穿今古,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下列對於引文的闡釋,最適當的選項是:
(A)李、杜之詩,皆以精於格律著稱(B)李、杜之詩,皆善於繼承風雅比興
(C)李白以卓絕之才創作比興之詩,故能超邁群倫(D)杜甫繼承古詩精華,精研近體格律,成就高於李白
【答案】(D)
語譯:還有詩中豪傑,世稱「李杜」的李白、杜甫。李白的作品,天才奇特,凡人所不及。但是探索他詩中的風雅比興精神,十首之中沒有一首能夠具備。杜甫的詩作最多,可以流傳的有一千多首,在融貫古今,斟酌格律上,極盡工巧精美,又超越了李白。覼縷,極力刻畫;覼,音ㄌㄨㄛˊ。
(A)杜甫精於格律,李白並未精通。
(B)、(C)「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李白並未繼承風雅比興精神。
(D)「盡工盡善,又過於李」,故答案(D)。
46 下列何項作為與「文書簡化」無關?
(A)緊急公文得不依層級之限制,越級行文
(B)各機關應視實際情形,採用收發文同號
(C)內容簡單毋須書面行文者,可用電話接洽
(D)各機關就其主管業務發表新聞時,應指定專人統一辦理
【答案】(D)
「各機關就其主管業務發表新聞」屬於對外發表新聞,非「文書簡化」項目。
47 臺中市政府答復民間社團申請市府前廣場辦理慈善園遊會的公文書;下列那一選項的准駁語不應該出現在該公文上?
(A)敬表同意(B)歉難同意(C)准予照辦(D)礙難同意
【答案】(C)
臺中市政府答復民間社團申請市府前廣場辦理慈善園遊會的公文屬於平行文。「准予照辦」適用於下行文。
48 關於公文用語的使用,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機關對人民,稱「先生」、「女士」、「君」
(B)機關(或首長)對於屬員、或機關對人民稱「臺端」
(C)有隸屬關係之下級機關對上級機關,稱「大院」、「大部」
(D)下級機關首長對上級機關首長,稱「鈞長」
【答案】(C)
有隸屬關係之下級對上級機關,用「鈞院」、「鈞部」。
49 處理機密文書應注意事項,下列敘述何項錯誤?
(A)「絕對機密」文書之封發,由承辦人員監督辦理
(B)「機密」文書之封發,由指定之繕校、收發人員辦理
(C)機密文書用印時,屬「極機密」者,由繕校人員持往辦理
(D)機密文書之收發處理,以專設文簿或電子檔登記為原則,並加註機密等級
【答案】(C)
機密文書用印時,屬「極機密」者,由「承辦人員」持往辦理。
50 承辦人員對長官有所請示、建議、請求時,其行文的文別為何?
(A)通知(B)簽(C)函(D)報告
【答案】(B)
(A)機關或團體擬將某種指示、措施、狀況,藉書面文字提示所屬人員時使用。
(C)各機關間公文往復,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時使用。
(D)公務的調查、研究、評估報告,或機關所屬人員就個人事務有所陳請時使用。